close

記近期絮語。



高中和大學的時候,我曾經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看張愛玲寫的小說,可能是自以為文青吧我想。其實說喜歡看,總共也不過就看了兩三本,最耳熟能詳的幾本反覆看了幾遍,看完後會深深鬱悶幾天,再掙扎著把情緒排出。太真實了我想,對我來說,不是誇張華麗的語氣,只是平緩地訴說一個故事,也就是如此,才讓人覺得無力,那是泡在蜜糖罐子裡長大的我,難以想像的世界。


那時候的我還看很多雜七雜八的故事,很多大人眼裡「不入流」的書,抄襲風波的《甄嬛傳》看了,從書櫃角落挖出來的《大宮》也看了,《夜不語》系列、《因與聿》系列至今仍是我書櫃裡的收藏,至於蝴蝶編織的、龐大的《禁咒師》系列與《妖異奇談抄》系列更是佔據了我無數個通宵的夜晚。只是隨著年齡漸長,有些故事我仍舊反覆咀嚼,例如《禁咒師》,有些故事我卻是再難以拾起,例如《妖異奇談抄》。


我想,可能是文字給我的無奈太過沈重,壓得我喘不過氣,理論上我不曾經歷過書裡描述的那些,也不曾擁有類似的心情,應該難以體會那些情感,但我仍然被讀後憂鬱困擾著。我只能避開老師們口中的經典文學,過於真實的、過於陰沈的,也許這就是它們被奉為經典的原因——能夠觸碰到閱讀者的內心,無關乎自身經歷,總能戳中心底的柔軟。當然,對膚淺且浮躁的我來說,難以輕鬆閱讀也是一個原因,閱讀這樣的作品,總得投入全副身心、反覆咀嚼字字句句,若是隨意地「掠」過一輪,那只是在應付自己。因為投入,所以難以抽離,很疼啊,每次看完我都會這麼想,用個俗套一點的說法,心尖泛起密密麻麻的疼痛,為角色、為故事、為生活、為現實、為難以言明的一切。


後來我開始看起耽美文學,可能是受了便利商店霸總言情小說的荼毒,對男女言情牴觸。我在網路平台上,像個在沙漠中尋找井的旅者,飢渴地搜尋一切符合胃口的故事,囫圇吞吃入腹。翻翻閱讀紀錄,大概還是帶點自以為是的憂鬱文青氣,或者是年少的幼稚,特別喜歡所謂的「悲劇」結尾。那時候我想,人生沒有這麼順利,不能總看些快樂結局,得看一看那些悲劇,換個角度去思考,那些都是人生的無可奈何,角色們在故事的最後,失去了些什麼,也得到了些什麼,這樣一看,或許這就不算是個「悲劇」。如果那些角色是活生生的人,那麼這段故事,就是他們人生中的際遇,那些經歷與苦痛,終將成為他的一部分,或許撐不過去、中途殞落,或許撐了過去而成長,套用我最近看完的故事裡的一句話:「成長必然伴隨著痛苦,沒有人例外。」


那時候的我是這麼想,現在的我依然這麼想,但比起寫定的「悲劇」結尾之外,添加一層我自己的臆想,現在的我更喜歡看有關於「成長」的故事。或許在人們眼裡我依然在看「不營養」的愛情故事,但我就是喜歡,以兩人情感為核心,圍繞這所發生的一切,包括事件、包括情感,看著角色們的應對進退及情緒起伏,看著他們跌跌撞撞地成長,喜劇也好、悲劇也好,我都能夠接受,那是現在的我——快要將自己在人生長途中搞丟的我——的慰藉,也許我會在某刻不知不覺成長,也許不會,現在這個畏縮的我,只能做到留下這些文字,作為什麼的證明。


我也曾經寫過一些故事,用文字從我構築的故事裡,描寫幾個出來,但我最終還是放棄了。我知道的,我的文字相當空泛,只是無意義地在乎一些自己喜歡的節奏與韻律,那些故事或許有人會喜歡,但我無法描述得觸碰到閱讀者的心底,沒有像我閱讀故事時那樣心裡酸軟,沒有。連我自己都感動不了,遑論感動別人。


也許有天我會再拿起筆,也許不會,但我依然會編織一個個故事,在我腦海裡。



我的筆死了嗎?我不知道,你看不見它,但它並非不存在,你看得見它,但它並非存在。




深夜裡總會留下矯情的文字,我在這裡,我走到了這裡。可能又是一陣讀後憂鬱,但我更希望這是一種反思,對故事、對成長、對自己。


寫得毫無邏輯和脈絡,但依然想謝謝所有來過我生命的故事,被我構築的、我閱讀的,也許我此刻在成長著,用一個個不屬於我的故事,構成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誰知道呢?



2020.04.25 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紫武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